首頁|必讀|視頻|專訪|運營|制造|監(jiān)管|芯片|物聯網|量子|低空經濟|智能汽車|特約記者
手機|互聯網|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報告|智慧城市|移動互聯網|會展
首頁 >> 飛象原創(chuàng) >> 正文

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群生像:AI賞的飯碗誰能端

2025年6月11日 07:30  CCTIME飛象網  作 者:孫迎新

飛象網訊(孫迎新/文)如今的就業(yè)市場存在一種荒誕的現象:一邊是東莞工廠里的機械臂不知疲倦地旋轉,而曾經流水線上的老師傅卻看著手機里保安招聘35歲以下陷入沉思;另一邊是杭州城西的AI實驗室里亮著徹夜的燈,HR對著滿屏精通NLP算法的招聘要求直嘆氣,而隔壁咖啡館的服務員正給一群討論大模型訓練師資格證的年輕人端咖啡,或許他們正在分享上個月被裁的經歷。

ChatGPT寫出第一篇通稿時,有人驚嘆文科生要失業(yè),可真等某媒體裁掉三分之一編輯后,卻發(fā)現剩下的崗位需要能做數據可視化、會運營短視頻的多面手,投來的簡歷里卻擠滿了只會寫八股文的畢業(yè)生;另一方面,耗費萬億天量資金訓練出來的AI大模型,取代的只是月薪幾千元的“牛馬”工作,甚至更低。

更魔幻的是,蘇州某養(yǎng)老社區(qū)掛出月薪1.2萬招康復護理師的牌子無人問津,而千里之外的縣城網吧里,一群年輕人正對著電競陪練月入過萬的廣告蠢蠢欲動,他們不知道,那些在屏幕前教老人用智能手環(huán)的工作,其實比打游戲更需要耐心。

恐慌與迷茫,都指向一個主題: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對就業(yè)的影響。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源于當前中國就業(yè)市場日益突出的結構性矛盾有人沒活干有活沒人干并存的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是一位長期研究就業(yè)問題的學者,他認為必須直面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對就業(yè)結構的深刻沖擊,尤其是其引發(fā)的結構性失業(yè)風險。

蔡昉認為,從經濟學視角看,技術對就業(yè)的影響始終存在破壞創(chuàng)造的雙重效應。但今天更需要警惕:這一輪技術革命在速度、廣度和深度上均遠超以往,其對就業(yè)的沖擊呈現出全新特征。我們既不能陷入技術恐慌的盧德主義,也不能盲目套用技術終將創(chuàng)造更多就業(yè)的傳統樂觀邏輯,而應立足現實,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時代的就業(yè)新矛盾。

沖擊特征: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就業(yè)格局

技術迭代的加速度泛在性是這輪AI變革的主要特征。人工智能與傳統技術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其自我迭代能力跨領域賦能特性。

回顧歷史,從1770人工智能概念萌芽到1950年圖靈提出理論,耗時180年;從擊敗國際象棋冠軍(1997年)到戰(zhàn)勝圍棋冠軍(2016年),耗時19年;而從ChatGPT誕生(2022年)到各類大語言模型爆發(fā),僅用1年。這種指數級加速背后,是數字技術對試錯成本的革命性降低:如基因編輯技術可通過算法模擬無限次迭代,遠超傳統育種的年周期試錯模式。

更關鍵的是,人工智能已從替代體力勞動崗位(如制造業(yè)操作工)轉向滲透高智能崗位(如代碼編寫、數據分析)。企業(yè)投入巨額資源研發(fā)AI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減少勞動投入實現勞動生產率躍升。這種效率優(yōu)先的導向,必然對就業(yè)市場形成系統性沖擊。

隨之而來的就是,崗位替代與創(chuàng)造的時間差結構錯配。傳統經濟學認為技術破壞就業(yè)但終將創(chuàng)造更多就業(yè),但這一結論忽視了兩個關鍵矛盾:時間與技能。

時間不對稱性:機器替代工人是瞬間完成的(如生產線引入機器人),而新崗位創(chuàng)造需經歷技術擴散-產業(yè)重構-技能匹配的漫長周期。以美國為例,制造業(yè)崗位被自動化替代后,低技能勞動者轉向低端服務業(yè)用了數十年,而同期被替代者早已退出勞動力市場。

技能鴻溝擴大:新技術應用提高了企業(yè)對勞動者的保留生產率要求——即雇主僅愿意雇傭具備更高技能、能匹配技術效率的勞動者。這導致被替代者要么因技能不足長期失業(yè),要么被迫接受更低工資(如從制造業(yè)轉向餐飲服務業(yè)),加劇勞動力市場兩極分化。

因此,蔡昉認為,在此背景下,簡單批判盧德主義已無意義。當代勞動經濟學的搜尋-匹配模型表明:失業(yè)者重新就業(yè)需經歷信息搜尋、技能重塑、薪資談判等環(huán)節(jié),而AI加速了這一過程的不平等性:高技能者可快速轉向新崗位,低技能者則陷入失業(yè)-低薪循環(huán)。

現實印證:中國與全球的就業(yè)市場變局

面對中國的典型事實:老齡化、自動化與就業(yè)轉型,社會不可避免會產生恐慌,并不由自主地去尋找出路。

同時,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安裝量連續(xù)多年全球第一),正經歷著未富先老背景下的自動化加速。數據顯示,我國勞動年齡人口自2012年起連續(xù)12年負增長,60歲以上人口占比已達20.8%2023年),迫使企業(yè)通過機器換人應對勞動力短缺。

這一趨勢在制造業(yè)尤為明顯:過去十年,制造業(yè)增加值占GDP比重從32%降至27%,就業(yè)人數相應減少。退出制造業(yè)的勞動力中,少數返鄉(xiāng)從事農業(yè)或個體經營,多數流入服務業(yè),但服務業(yè)整體勞動生產率(約為制造業(yè)的60%)難以支撐薪資水平,導致城市內部收入差距擴大(以泰爾指數衡量,2020年后城市收入差距呈上升趨勢)。

與此同時,非單位就業(yè)規(guī)模激增:全國非單位就業(yè)人數達3.1億,靈活就業(yè)人員約2億,新就業(yè)形態(tài)勞動者(如網約車司機、快遞員)近1億。這些就業(yè)形態(tài)雖緩解了崗位短缺壓力,但普遍存在社會保障不足、權益易受侵害等問題。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要參考國際理論與經驗,那映入我們眼簾的會是:老齡化驅動自動化的阿西莫格魯事實。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達龍・阿西莫格魯的研究揭示了三個關鍵事實。

老齡化是自動化的新動因:日本、韓國等老齡化嚴重的國家,機器人密度(每萬人安裝量)居全球前列。勞動力短缺推高人力成本,迫使企業(yè)采用自動化技術,形成老齡化勞動力短缺機器替代的因果鏈。

收入差距的雙重擴大:自動化既提高資本收益(如企業(yè)利潤),又拉大高技能與低技能勞動者收入差距。美國數據顯示,1980-2020年,前10%高收入群體與后50%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差距擴大2.3倍,部分源于技術對低技能崗位的替代。

AI應用的價值選擇AI可被引向提高生產率改善服務體驗的不同路徑。例如,醫(yī)療領域應用AI可選擇讓醫(yī)生看診量翻倍(創(chuàng)造就業(yè))或裁員50%”(破壞就業(yè)),這取決于技術應用的社會目標與制度約束。

蔡昉認為,索羅悖論(計算機技術普及但生產率統計未顯著提升)與鮑摩爾成本病(服務業(yè)生產率滯后但薪資需與社會平均水平持平)揭示了AI時代的深層矛盾:技術進步可能因應用不均導致生產率抵消,而低生產率行業(yè)被迫吸納過剩勞動力,形成就業(yè)數量增長但質量下降的困境。

應對策略:人力資本升級與制度創(chuàng)新

無論科技的問題還是經濟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人的問題。因此我們不可避免最終要回到對人力資本的培養(yǎng):從知識儲備“AI協同能力

AI時代的人力資本競爭,已從人與人的較量轉向人與AI的協同。傳統以受教育年限衡量的人力資本標準逐漸失效,核心能力需轉向三大維度:

非認知能力:情商、溝通能力、同理心、創(chuàng)造力等難以被算法編碼的能力。莫拉維克悖論表明,AI擅長邏輯推理(如下棋),但難以完成3歲兒童端水避障等本能任務,因其依賴人類數百萬年進化形成的隱性知識。

終身學習能力:技術迭代周期從十年級縮短至年級,需建立覆蓋學前教育-職業(yè)培訓-老年學習的全生命周期體系。研究表明,兒童早期發(fā)展(0-3歲)的教育投入可使成年后收入提升25%-40%,因該階段奠定非認知能力基礎。

教育資源再配置:在保持公共教育支出占GDP4%的基礎上,向學前教育(如普及三年免費托育)和職業(yè)教育傾斜,縮小城鄉(xiāng)數字鴻溝,避免技術紅利加劇教育不平等。

當然,能力的培養(yǎng)與資源的配置都離不開制度的保障。因此,對于制度創(chuàng)新,尤其是構建AI時代的就業(yè)安全網就成為當務之急。我們將構建以下三方面的制度保障。

普惠型社會保障體系:放棄識別懶漢的傳統思維,轉向兜底+普惠模式。例如,將靈活就業(yè)人員納入失業(yè)保險,探索基本收入保障試點,確保技術沖擊下的社會底線公平。這符合瓦格納定律”——隨經濟發(fā)展,政府社會支出占比需相應提高。

勞動力市場制度革新:針對新就業(yè)形態(tài),建立平臺責任共擔機制(如平臺與政府共同承擔勞動者社保繳費),完善集體協商制度,保障零工勞動者定價權。同時,加強勞動立法,遏制算法歧視”“隱性加班等新型剝削。

宏觀政策重心轉移:傳統宏觀經濟政策側重解決周期性失業(yè)(如疫情沖擊下的臨時裁員),但當前需聚焦結構性失業(yè)。通過產業(yè)政策引導AI向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高社會價值領域應用,例如開發(fā)輔助診斷AI以增加基層醫(yī)療服務供給,而非替代醫(yī)護人員。

未來展望:在技術變革中重構就業(yè)倫理

人工智能的終極挑戰(zhàn),是迫使人類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凱恩斯在1930年預言百年后每周工作15小時,這在西歐部分國家已接近實現(如德國平均工時34小時/周),但中國仍普遍超過40小時。這一差異背后,是技術紅利分配與社會價值選擇的差異。

馬克思曾設想,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共產主義社會,勞動將從謀生手段變?yōu)?SPAN>“自由自覺的活動:人們可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今天,AI正加速這一遠景的可能性:當基礎物質生產由技術承擔,人類將有更多空間追求創(chuàng)造性勞動與自我實現。

蔡昉認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是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確保技術紅利的社會共享。正如阿西莫格魯所言,“AI的正確道路不是技術決定的,而是社會選擇的結果。我們需要在效率與公平、技術創(chuàng)新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平衡點,讓人工智能成為擴大就業(yè)機會、提升勞動尊嚴的工具,而非加劇分化的推手。

因此積極向前看,人工智能時代的就業(yè)變革,既是挑戰(zhàn)更是機遇。個人需以終身學習構建不可替代的能力壁壘,國家需以制度創(chuàng)新打造有溫度的技術社會。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這場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中,守住的價值與尊嚴。

但如果悲觀一點看,AI大潮之后,沙灘上露出的不是通用的救生圈,而是無數個形狀各異的坑:有人捧著舊船票找不到新船,有人盯著新航線卻沒有航海圖。當機械臂開始給機械臂編程,當算法開始優(yōu)化算法,那些沒來得及重新定義自己的人,正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看著兩邊的路牌寫著“淘汰”與“重構”,手里的簡歷就像一張泛黃的地圖。

是卷贏AI時代,還是被AI大潮卷走,你們自己選。

編 輯:章芳
飛象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本網刊載內容,凡注明來源為“飛象網”和“飛象原創(chuàng)”皆屬飛象網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摘編及鏡像,違者必究。對于經過授權可以轉載,請必須保持轉載文章、圖像、音視頻的完整性,并完整標注作者信息和飛象網來源。
2.凡注明“來源:XXXX”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在于傳播更多行業(yè)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相關作品刊發(fā)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處理。
本站聯系電話為86-010-87765777,郵件后綴為cctime.com,冒充本站員工以任何其他聯系方式,進行的“內容核實”、“商務聯系”等行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推薦新聞              
 
人物
韋樂平:大模型時代將開啟新一波“光進銅退”
精彩視頻
飛象趣談第二十八期!織網六載,智聯萬物,中國5G牌照發(fā)放六周年
英雄灣的“智”變,探訪AI應用標桿示范村
卡奧斯馮興智:AI賦能工業(yè)互聯網,重塑全球智造新生態(tài)
藍卓數字科技陳玉龍:以“1+2+N”架構引領工業(yè)智能新未來
精彩專題
2025工業(yè)互聯網大會
2025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
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
通信產業(yè)2024年業(yè)績盤點
關于我們 | 廣告報價 | 聯系我們 | 隱私聲明 | 本站地圖
CCTIME飛象網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備08004280號-1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yè)務經營許可證08023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0771號
公司名稱: 北京飛象互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鏡像